聚焦一流强港
确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
2020年12月21日凌晨,随着宁波舟山港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的集装箱实时生产数据跳过“28000000”,宁波舟山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800万标准箱,再创历史新高。
宁波舟山港处于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交汇点,是全球外贸产业链、供应链畅通运转的重要枢纽。宁波舟山港集团董事长毛剑宏记忆犹新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2020年初,港口一度遭遇物流受阻、堆场饱和等困难,发展面临严峻考验。
然而,转机来得比想象中更快。
去年2月底开始,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稳步推进,沿海港口的活力与韧性渐显。宁波舟山港通过内挖潜能、外拓货源、降本减费等组合拳,港口生产和集疏运体系快速恢复。
去年下半年,全球疫情加速蔓延,许多国际大港纷纷选择暂缓外籍货轮靠泊,宁波舟山港却“逆流而上”,仅11月份就新增2条远洋干线和4条近洋支线。目前,该港服务国际“外循环”的远洋干线达114条。截至去年11月底,宁波舟山港以10.84亿吨的货物吞吐量稳居全国第一,占中国大陆港口总吞吐量的8.18%。在多个国际大港业务萎缩的背景下,一手托起生产端,一手联通消费端,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恢复贡献“中国力量”。
宁波市委党校客座教授、宁波舟山港集团原总经济师童孟达表示,发力双循环,港口发展新目标是服务港口经济圈。与之对应,港口发展将由港产城互动发展转变为沿海与内陆经济圈互动发展,“要从重航运中心建设向货运与航运并重转变,从重集装箱轻散货向集散并重转变,从重沿海轻内陆向沿海与内陆并重转变、从重外贸轻内贸向内外贸并重转变”。
聚焦长三角
全面融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
除了坐拥港口这一“最大的资源”外,宁波作为长三角金南翼,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、完备的物流体系、庞大的消费人口,有条件、有能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。
“1、150、1500、10000。”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平列出的这串数字,分别代表吉利和身后的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、二级供应商、三级供应商。它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,分布在宁波周边、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。“串珠成链,才能撑起快速增长的汽车产能,撑起目标万亿级的汽车产业。”吉利作为整个链条的核心,可以更好地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联动,实现协调共享发展。
立足长三角金南翼,宁波以重点企业、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补链、固链、强链行动,加快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,构建强有力的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战略支点。
几天前,市商务局贸管处处长李旭君赴康龙化成调研。原本以为,等待他的会是关于外贸形势以及对新一轮外贸政策的意见建议,没想到企业“超纲”了:目前最大的愿望,就是沪嘉甬高铁通车!
康龙化成主要从事生物制药业,近年来业绩保持快速增长,去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.1亿元,同比增长85.62%。随着业务快速拓展,引才留才成为公司重中之重。
“康龙化成所在的杭州湾新区,现在到上海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。但几年后,等沪嘉甬高铁一通车,过去仅需二三十分钟,真正变成环上海片区。到那时,企业对业内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。”李旭君说,宁波全面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,在于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条件,发挥各地特色优势,明晰分工协作机制,使人流、资金流、物流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,从而率先迈向协调、共享的新发展格局。
记者 单玉紫枫